眾所周知,在德系三豪牌之中,只有賓士在打造硬派越野,而寶馬、奧迪卻從來不造越野車,是技術上的不足,還是市場策略上的選擇?實際上越野只是一種工具屬性,在乘用車領域,越野車的市場太小了,所以很多車企不碰越野車並不是造不了,而是因為市場太小且充滿競爭!
一直以來喜歡或吹捧硬派越野車的朋友其實非常多,但真正選擇購買越野車的朋友其實非常少;因為現如今鋪裝路面的覆蓋率非常高,無論是SUV或轎車都能輕鬆勝任代步工作,所以從實用的角度上看硬派越野車毫無優勢;而真正選擇硬派越野車的朋友其實很少,簡單點說就是玩越野的圈子是極小眾的圈子,而這個圈子的玩家經濟基礎往往都比較強,普通車友往往承受不住玩越野所需要的成本!
實際上不僅僅咱們的汽車市場如此,北美汽車市場也同樣如此,越野車銷量高的大部分集中在地廣人稀區域,比如我們的西部,氣候相對惡劣、路況差、地廣人稀,這樣的區域越野車保有量會大一些。而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路況好,這樣的環境下越野車占比其實很低;在國外汽車市場也差不多,比如美國東部越野車銷量就遠不如地廣人稀的西部!
越野車起源于一戰,那時候往前線運送補給依靠的是馬車以及部分前置後驅或後置後驅的汽車,只不過那個時期鋪裝路面覆蓋率非常低,所以經常會發生馬車、汽車陷入泥濘中無法脫困的問題;後來工程師給前置後驅車型的中間配備了一個分動箱,這就是分時四驅的雛形,無越野需求保持前置後驅,而有越野需求時通過分動箱把一部分動力傳遞到前驅動橋上實現四驅!
平心而論分時四驅是古老而存粹的,雖然不像全時四驅那般同時具備越野、公路兩方面的優勢,但在越野領域分時四驅的能力絲毫不比全時四驅差,且需要的技術還少,可以說現如今最經典硬派越野車之一牧馬人上的分時四驅系統與100多年前的吉普威利斯極分時四驅系統在結構上差異不大(上圖),所以分時四驅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技術,對于奧迪、寶馬這樣擁有全時四驅技術的企業而言,造硬派越野車很容易!
實際上現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硬派越野車,大部分源于軍用車輛;賓士大G起源于烏尼莫克卡車,而牧馬人、日產途樂、豐田的LC系列/FJ40、三菱帕傑羅等越野車皆可以看作是吉普威利斯的衍生產品;包括悍馬越野車系最初也是基于軍用,甚至連蘭博基尼也打造過硬派越野,如上圖LM002就是蘭博基尼為了能拿到美陸軍訂單、而打造出來的產品,但在投標時輸給了當時的悍馬!
所以打造硬派越野車其實並不難,也無需高深莫測的技術,搞不定復雜的全時四驅無所謂,簡單直接的分時四驅很容易實現,所以寶馬、奧迪不造硬派越野車,僅僅是個市場策略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而且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傳承,賓士為什麼有G系?因為人家有烏尼莫克車系的技術傳承,不造G系就是在浪費資源;而日產途樂、豐田陸巡、三菱帕傑羅等等都是在取得吉普威利斯授權後打造的車型,本質上也是為拿到軍用訂單所打造而並不是為民用所打造!
而寶馬、奧迪沒有這方面的傳承,人家有現成的平臺、產品,直接轉民用即可、這叫叫不浪費資源,而奧迪、寶馬若想打造越野車就需要另起爐灶了,想新起爐灶打造某類產品就必須考慮市場容量,因為民用車型離不開市場的支持,如此一來打造硬派越野車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民用車市場中屬于硬派越野的份額本就很低,而早在上世紀6、70年代就已經飽和!
而那個時期寶馬、奧迪還沒完全擺脫二戰之後所帶來的頹勢,要知道德國在二戰後,寶馬、奧迪受到了重創,寶馬曾一度依靠賣水壺度日,而奧迪則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後才獲得新生,所以從本質上看奧迪、寶馬也錯過了硬派越野最黃金的發展時代,所以也就沒必要去打造硬派越野了,即便造出來也沒有市場,畢竟豐田的酷路澤、日產的途樂早已成名,而在小眾市場去發力博弈顯然是不明智的!
所以寶馬、奧迪不造硬派越野車,主要原因就是出于對市場的考量,也可以理解成是市場策略問題,而並非是技術問題;平心而論奧迪與寶馬所掌握的全時四驅技術都比分時四驅技術復雜得多、也更難實現,因為在汽車發展史中分時四驅出現得最早、功能方面也是最差的;全時四驅不上鎖時是適合公路的四驅,而掛上中鎖後的效果與分時四驅是一樣的,只不過分時四驅系統掛著四驅跑公路是尷尬的,因為他消除不了前後驅動橋的轉速差,但全時四驅可以,所以對于奧迪與寶馬而言想造硬派越野其實很簡單!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